重慶一半鄉鎮污水處理設施不完善 工業高污染問題突出核心提示 近年來,通過實施《三峽庫區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規劃》水環境項目建設、重點行業廢水整治、飲用水源保護區污染綜合整治等一系列重大環保工程,重慶水環境質量不斷提高,水環境污染得到了有效遏制,庫區水環境質量保持穩定。 然而,隨著我市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污染負荷和環境容量之間的沖突日趨凸顯。為了使我市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今年以來,市委、市政府出臺了一系列重大措施,推進新一輪“碧水行動”全面實施。 重慶,自古以來就是一座山水之城。 翻開今天的重慶地圖,人們會發現,長江、嘉陵江猶如重慶這座年輕直轄市的主動脈,而無數的次級河流就是連接著主動脈的毛細血管,它們在這片土地上交錯縱橫,為這座集大城市和大農村為一體的直轄市輸送著養分。 重慶,因水而興,城市多沿江、沿河而建。曾幾何時,重慶卻因水而困,工業企業沿江而建等原因,導致長期以來我市的水環境質量,尤其是飲用水源和河流水質不容樂觀,水環境治理形勢極為嚴峻。 近年來,通過一系列改善水環境質量措施的實施,我市的飲用水源、次級河流及水庫等水環境質量有了明顯改善,尤其是重慶市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連續6年100%達標。 然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在未來相當長的時期內,我市將同時面臨經濟快速增長、城鎮化步伐加快以及三峽工程175米蓄水后水流速度減緩、水體自凈能力減弱等給水環境保護帶來的嚴峻挑戰。 面對嚴峻的形勢,市委、市政府啟動了以治理水污染為重點,以集中式飲用水源保護、次級河流整治、工業污染防治、環境基礎設施建設、三峽庫區水環境風險防范等為主要內容的新一輪“碧水行動”。 集中式飲用水源保護 保障城鄉居民飲水安全 時間回到2006年1月6日,綦江河水污染造成3萬人斷水,世人震驚。 當天上午,人們發現,綦江河變成了紫紅色!原來,當地的華強化肥公司一套正在試運行的末端廢水處理系統彎頭腐蝕破裂,600噸硫酸廢水泄漏,直排綦江河,造成當地居民3萬人斷水。 在水污染事件發生之后,當地立即啟動環境污染突發事件緊急預案,衛生、水務部門立即下達暫時停止在綦江河取水的通知,綦齒實業開發公司水電廠暫停向橋河街道3萬人供水。 為了杜絕類似情況再次發生,從2006年起,綦江區制定了《綦江河流域水污染綜合整治規劃》,投入14億元對流域內的城鎮污水、工業廢水、城鎮生活垃圾等污染源進行整治,讓綦河水由濁變清,總體水質達到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Ⅲ類水域標準。 為了杜絕偷排現象,綦江區實施了多項措施。一方面,與重慶水務集團簽訂“治水”協議,建設污水處理廠,總攬全河段的工業廢水處理;另一方面則通過強制措施,要求綦河沿線的企業全部修建污水處理場,排放不達標的企業一律停產關閉。如今的綦江河水質,已得到極大改善。 其實,對綦江河的保護,只是我市為保護城鄉居民的飲用水源所做努力的縮影。 截至2012年底,我市關閉或整合了風險等級高的101家小型水廠,基本完成了集中式飲用水源保護區內的水產和畜禽養殖取締工作,綜合整治了集中式飲用水源保護區內排污口、船舶等550余個污染源,實施了主城區“兩江互濟”備用水源工程,規范飲用水源保護區標志3000余塊,建立了集中式飲用水源基礎數據庫,定期開展水源地水質監測,使重慶集中式飲用水源水質量得到極大改善。 在新一輪的“碧水行動”中,重慶將繼續完善集中式飲用水源環境管理基礎工作,完成全市1144個集中式飲用水源保護區劃分清理工作,規范設置璧山縣同心水庫、城口縣羊耳壩水庫等924個集中式飲用水源保護區標志,重點整治不達標水源地污染綜合整治,推進建設城口縣、豐都縣等15個區縣城市備用水源,提高風險防范水平,力求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源水質穩定達標;建制鎮集中式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88%以上。
次級河流及湖庫整治 還山水之城碧波千里 重慶是一個因水而生的城市,境內有長江、嘉陵江、烏江、涪江、綦江、大寧河等河流經過,長江干流自西向東橫貫全境,流程長達665公里。 除了這些大江大河,在巴渝大地上還有數不清的小溪小河,它們串聯起如星星般散落于巴渝大地上的湖泊、水庫,匯聚成了奔涌千里的長江。 這些次級河流、湖泊、水庫,是重慶人民賴以為生的重要水源。 流經九龍坡、沙坪壩、北碚三區的梁灘河,是兩岸居民的母親河。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生活污水、畜禽養殖污水、工業廢水源源不斷地排入河中,梁灘河成了污臭的河流。 2010年6月以來,我市下定決心,花大力氣對梁灘河污染實施綜合整治工作。北碚區污染防治科科長楊文睿介紹,在梁灘河的綜合整治過程中,僅在梁灘河歇馬鎮段綜合整治工程中,就有115家工廠企業因工業污染受到懲處,130多家家禽養殖被取締,整段河流劃為家畜禁養區;在歇馬鎮,建立了污水處理廠,統一生活污水的處理,達標排放;清掉河流底泥3萬余噸。 經過兩年多的治理,梁灘河水質發生了顯著的改善,黑臭的劣Ⅴ類水質基本消除,目前大部分河段水質恢復到了Ⅴ類,部分河段水質恢復到了Ⅳ類。 為了再現小橋流水人家場景,重現美麗山水城市的神韻,重慶為整治次級河流及湖庫一直在不懈努力:梁灘河等27條重點次級河流兩岸的工廠變少了,家禽養殖變少了,排污口不再肆無忌憚;城鄉垃圾收運系統逐漸完善,湖庫周邊環境不斷改善;納入常規監測的73條主要次級河流水環境功能達標率由2005年的65%提升到2012年的92%…… 在新一輪的“碧水行動”中,我市將繼續開展永川臨江河、南川大溪河等河流綜合整治,重點開展主城建成區56個湖庫水質污染狀況調查,編制“一湖一策”綜合整治方案,對56個湖庫實施分類綜合整治,深化主城區梁灘河等22條河流深度處理工程,完成主城區、豐都等長江干流清漂工程10個,完成主城區船舶碼頭污水、垃圾收運設施建設工程。 深化工業污染源防治 從源頭遏制水污染事件發生 翻開昔日的歷史,重慶一直扮演著工業重鎮的角色,尤其是改革開放和直轄以來,重慶更是成為西部地區工業發展不可缺少的一員。 然而,我市原有的工業布局并不十分合理,工業企業主要分布在“兩江四岸”,也成為河流水污染的主要來源之一。作為老工業基地,我市的化工、醫藥等高污染、高能耗結構問題較為突出,部分工業企業環保主體責任意識薄弱,存在污水處理設施不匹配、運行不正常、偷排漏排等情況,含有鉻、汞、砷等重金屬、氨氮、硫化物等工業廢水排入河流中,對河流水質造成了污染。 為了減少工業污染,尤其是工業廢水對河流水質的污染,我市實施了一系列舉措:嚴格工業項目環境準入,主城區禁止新建有燃煤設施的電廠、水泥、鋼鐵等高污染項目;推進工業產業戰略性結構轉型,逐步形成以電子信息產業為主的新型工業。實施關閉、搬遷污染企業1812家,主城全市建成21個工業園區(組團)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對全市重點工業企業開展了標準化達標工作,完成了728家工業企業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安裝污水在線監測裝置212家。 如今,工業污染對水環境的影響狀況已經得到極大改善。至2012年底,長江、嘉陵江、烏江等干流水質滿足Ⅱ類水質標準(總磷除外),重慶長江出境斷面水質連續6年保持Ⅱ類(總磷除外),在全國七大水系河流中處于最好水平。 盡管如此,我市工業高污染、高能耗結構問題依然突出,工業企業管理網格化和全覆蓋監管體系不完善,我市的工業污染源防治還面臨著嚴峻的考驗。 在新一輪的“碧水行動”中,我市將加強工業園區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建設,完成巴南區麻柳等48個工業園區(組團)污水集中處理工程,重點開展2700余家重點工業企業標準化達標工作,繼續深化產業結構調整,實施5個重金屬重點防控行業、危險廢物重點源以及鋼鐵、煤化工、電解鋁等7個產能過剩行業強制性清潔生產。
環境基礎設施建設 提高城鄉垃圾污水處理率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人口大量密集分布于城市,由此造成的生活垃圾和污水等問題逐漸突出:生活垃圾胡亂丟棄,揮發的有機物散發出的刺鼻氣味讓行人不得不掩鼻;而生活污水隨意排放,腥臭難聞,更是讓人們窗戶緊閉…… 為了提高污水垃圾的處理水平,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領導下,我市建成城市污水處理廠56座,率先實現縣縣建成污水處理廠,街、鎮(鄉)污水處理廠336座,主城區鎮鎮建成污水處理廠。加大污水管網建設力度,實施了主城區三級管網雨污分流改造,共計建成6000余公里污水管網建設,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由2005年的30%上升到2012年的88%。 此外,我市還建成長生橋等4座大型垃圾處理場、47座中小型垃圾處理處置場和47座垃圾壓縮中轉站,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由2005年的60%上升到2012年的98%。 然而,就目前的數據來看,我市仍有約一半的鄉鎮污水處理設施不完善,部分城市污水處理廠已滿負荷運行,主城區還需建設87.5萬噸的日處理能力,才能滿足雨污混排需求。整個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情形不容樂觀,我們面臨著極其嚴峻的形勢。 因此,在新一輪的“碧水行動”中,我市將遵循“廠網并舉、管網優先”原則,完善城鎮環境基礎設施運營管理機制,加強城鎮污水處理設施水質水量核查;加強城鎮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強化垃圾收運系統建設并落實分級收運責任,建立“村收集、鎮運輸、區縣集中處置”的垃圾處置體系,力爭實現城市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90%以上,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8%以上;城鎮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75%以上,垃圾收集處置率達到85%以上。 三峽庫區水環境防險 為高峽平湖保駕護航 在三峽工程175米蓄水后,開縣新縣城周邊形成了一個常年水位為172—175米、周長為36.4公里、水域面積14.8平方公里的人工湖——漢豐湖。 蓄水后的漢豐湖,生態系統發生改變,水流速減慢,自凈能力大大降低;淹沒區大都是肥田沃土,土壤有機質含量高,造成水體富營養水平高,容易滋生各種浮游生物和藻類;開縣新縣城幾十萬人的生活污水排放將對湖的水質造成嚴重威脅。而漢豐湖的水環境污染則會對長江、對庫區水環境質量造成極大的影響。 為此,開縣政府加快沿湖鎮東集鎮、豐樂集鎮污水管網建設;在漢豐湖上游建成臨江垃圾處理場和鐵橋污水處理廠,解決重點集鎮污染治理問題;實施縣城污水處理廠除磷脫氮示范工程;完成漢豐湖庫底清理350萬立方米,生態護岸6.57公里,排洪溝1.1公里;建成投運全市唯一的縣級醫療廢物處理廠,城區建成3個現代化垃圾中轉站,城區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100%;關閉搬遷漢豐湖重點區域的19家畜禽養殖企業…… 對漢豐湖水環境質量的保護,其實是為了更好地保護三峽庫區水環境質量。 三峽庫區水污染防治工作不僅關系環境保護,更關系庫區移民安穩致富和庫區長治久安。近年來,庫區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積極進展,作為國家淡水資源戰略儲備庫,三峽水庫的水環境保護工作備受國家重視。 今年以來,國家對三峽庫區水環境保護制定了更嚴格的標準,年度考核指標由原來的1項污染因子擴展到21項,加上庫區自身仍存在水污染治理項目建設滯后、城鎮污水處理設施運營管理問題突出、部分湖庫和次級河流環境狀況不容樂觀等問題,“三江”干流及次級河流流域內分布著較多化工、重金屬、危險化學品等風險源,風險防范主體責任落實不到位,三峽庫區的形勢依然十分嚴峻。 因此,為了克服嚴峻的形勢,加強庫區水環境風險防范,我市在新一輪的“碧水行動”中,將完善風險源數據庫,構建政府、部門、風險源單位對突發環境事件事前預防、事后處置的全網絡、全覆蓋的監管預警體系、應急聯動和應急處置體系;同時完善水環境預警系統和預警平臺建設,實現污染事故影響遷移的動態跟蹤、危害評估、預警預報和應急處置。 守底線治污染保安全嚴考核 市環保局全力抓好“四件大事”讓群眾滿意 8月19日,市環保局黨組書記、局長史大平主持召開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專題會議。會議要求,全力抓好守底線、治污染、保安全、嚴考核“四件大事”,加強環境監察隊伍建設、鄉鎮環保機構能力建設和環境基礎數據管理三項工作,深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 根據會議部署,“守底線”方面,我市已出臺環評機構信用評價制度和環評信息公告制度,對已出臺的制度要執行到位,敢于動真碰硬。市環保局將聯合有關部門出臺區域功能發展分區的意見,解決建設項目驗收與固廢處理設施方面存在的矛盾問題,抓緊推進總量減排工作。 “治污染”方面,我市將緊密圍繞全市環保“五大行動”開展工作。其中,“藍天行動”既要緊密結合國務院“大氣十條”開展工作,又要有針對性地結合我市實際落實措施。特別是在控制PM10的同時,自加壓力,重點控制PM2.5。“碧水行動”重點抓好主城區湖庫和次級河流整治,加強工業廢水排放監督管理,進一步加強飲用水源的保護管理。“寧靜行動”圍繞貫徹落實《重慶市環境噪聲污染防治辦法》落實各項措施。“綠地行動”和“田園行動”重點抓好鄉鎮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抓好畜禽養殖污染防治,在項目安排方面向行動積極、技術有保障、建設時間明確、設施運營效果好的區縣予以傾斜。 “保安全”方面,將結合環保部和我市正在推行的環境安全風險評估試點工作,做好安全防范。加快排查全市工業企業排放情況,分清屬地管理職責。 “嚴考核”方面,將堅持“考實、實考”原則,堅持共性與個性相結合、一般與重點相結合、靜態與動態相結合、獎勵與懲罰相結合。當前重點抓好老問題的督查整改、新問題的督查及督查結果運用。 會議指出,環境監察是環保逆向管理的重要手段,下一步要重點在人員補充、內部機構優化、設施設備、職責定位等方面進行全面升級與加強。要以整風精神克服思想上盲目樂觀、標準要求不高、工作不夠深入、管理缺位等問題,結合我市環保實際工作深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
公司主要業務范圍為:廢水處理、廢氣處理、中水回用、噪音治理工程;環評報告、環保監測、環保驗收、東莞排污許可證辦理、排污證年審等咨詢服務。主要生產設備為:一體化廢水處理設備、一體化廢氣處理設備、活性炭吸附塔、布袋除塵器、PP洗滌塔、煙氣脫硫塔等環保設備,專業承包環保工程、市政公用工程、機電安裝工程、節能工程;專業服務環保設施運營、環境影響評價、環保項目投資及設計及咨詢等。...
請立即點擊咨詢我們或撥打咨詢熱線:
135-5667-1582,我們會詳細為你一一解答你心中的疑難。
項目經理在線